首页 -> 数据资讯 -> 正文

空间遥感部在《Tectonophysics》期刊发表科研成果


更新时间:2024-08-16 来源: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空间遥感部

近日,空间遥感部徐晓雪、季灵运、朱良玉、张文婷、刘传金与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周江存研究员、郭汝梦副研究员合作的论文“Inter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Yunnan block constrained by Sentinel-1 InSAR and GNSS”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

川滇块体西北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变形强烈,其详细的地壳变形特征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向扩展的运动学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对川滇块体西北的构造变形认识尚不充分,亟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融合InSAR与GNSS观测,获得了川滇块体西北的现今高分辨率形变场,进一步分析了该区的应变分配、断层运动和块体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弹性应变不仅集中在断层周围,而且广泛分布在非断层区域。甘孜—玉树断裂甘孜段和鲜水河断裂炉霍段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5.31 mm/yr和8.41 mm/yr。区域小尺度断层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形,其中理塘断裂和中甸断裂的左旋、右旋走滑速率分别为2.53mm/yr和1.97 mm/yr。应变分配和块体运动的空间特征表明,区域走滑断层容纳了新生代块体挤压和旋转所产生的位移,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青藏高原东向扩展的运动学差异。大地测量观测和已有地壳结构研究综合表明,青藏高原东向扩展在川滇块体西北主要以E-W缩短和N-S伸展为主,可能通过上地壳走滑断层和下地壳分布式剪切调节。

图片.png

1 川滇块体西北应变率场

a, d)InSAR/GNSS 融合和GNSS单独得到的第二应变不变率,黑色十字箭头表示主应变率;(b, e)InSAR/GNSS 融合和GNSS单独得到的最大剪应变率,白色圆圈表示自1970年以来观测到的区域地震活动位置;(c, f)InSAR/GNSS 融合和GNSS单独得到的面应变率,黑色“沙滩球”表示1976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蓝色三角形代表GNSS站点。

研究成果详见:

Xu X, Ji L, Guo R, Zhou J, Zhu L, Zhang W, Liu C. (2024). Inter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Yunnan block constrained by Sentinel-1 InSAR and GNSS. Tectonophysics, 886(6): 230440. DOI: 10.1016/j.tecto.2024.230440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8731号 版权所有: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影路316号 邮编:710054
电话:029-85506506 E-mail:ec_dat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