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文章 -> 正文

中国地震局推荐作品:《探秘地震科学》


更新时间:2018-10-11 来源:二测中心


一、图书名称:《探秘地震科学》

二、作者: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三、图书类别:科普类

四、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五、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六、书号:ISBN 978-7-110-09451-8/P•183

七、作者简介: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是中国地震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条件保障和队伍培训机构。中心主要承担全国地震灾害防御工作发展规划的调研,负责全国地震灾害防御业务的牵头及技术指导工作。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标准的编制、推广与应用工作。负责注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继续教育及技术指导工作。承担大中城市及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构造调查、基础探测工作,承担大中城市和民居抗震能力评价和重大工程地震预警工作。承担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的职责。参与制订全国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宣传教育规划及计划,参与策划和实施全国性重大宣传活动,负责科普宣传及创作活动的协调指导和培训,指导科普基地建设工作。

八、创新点

本书打破以往的科普说教形式,将地震文化作为开篇,逐步引出地震知识、避险常识等内容,突出地震文化宣传,采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与原创插图相结合进行生动讲解,引人入胜。在防震避险部分采用漫画形式来表现,符合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使少儿读者更易接受和理解,达到良好的普及效果。

九、序言

大约46亿年前,太阳附近的宇宙灰尘凝结在一起,慢慢形成了一个小行星,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地球。雄伟挺拔的山脉,蜿蜒曲折的河流,辽阔富饶的平原,浩瀚无垠的大海,星罗棋布的湖泊……地球上美丽的自然景观令人陶醉。然而,陵迁谷变,石烂松枯,大自然的峰回路转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律动。天地悠悠,横亘万代,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斗争却是一场承载千古、绵延无垠的持久战。

地震就是地球运动变化导致的众多自然灾害中较为严重的一种。那么地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呢?人们怎样才能监测到地震呢?地震来了应该怎么办呢?……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那就赶快翻开本书,让我们一起探索地震科学的奥秘, 收获知识的喜悦!

灾害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让我们在地震灾害面前未雨绸缪,常备不懈,了解地震科普知识,培养防震减灾意识,学习自救互救技能,当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十、第一章内容

第一章    古人眼中的地震

一、 地震传说知多少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处于蒙昧阶段,科学之光尚未在我们的星球上闪耀。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常常不知所措,认为是生存在魔幻空间中的神灵在施展其神奇的法力惩罚人类。因此,便诞生了关于地震的种种神话与传说。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不同国家的地震传说。

中国

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着这样一种有关地震的传说:中华大地下住着一条大鳌鱼,它背着整个神州,时间长了,当鳌鱼背累了的时候,它就会翻一下身或换一下肩,只要大鳌鱼一翻身大地便会山崩地裂,水漫天地,大地震也随之发生。

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另一种古老传说,当地人认为地下有一只大地牛,平常总是躺着睡觉,当它翻身活动的时候,就会牵动大地发生振动导致地震。

日本

日本是一个频繁发生地震的国家,当地的人们时常被地震灾害所困扰。16世纪末日本民间出现了“地震鲶”的传说,人们认为地震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岛屿下面生活的一条大鲶鱼。大鲶鱼十分懒惰,平常一天到晚都在睡觉。每当它睡醒了觉,要发怒时,就开始翻转身躯,疯狂摆动尾巴,于是日本列岛地动山摇,房屋顷刻化为废墟。

这个传说,可能与古时日本人在地震前,注意到鲶鱼的反常行为有关。1855年东京发生6.9级地震前,平常难得一见的鲶鱼如过江之鲫,大量涌向海面,如同中了魔咒般快速游动,形成翻江倒海之势,场面十分恐怖。1923年东京发生8.3级地震前,东京的海湾就出现了大量鲶鱼群的异常迁移,因此,在日本很早就有“鲶鱼闹,地震到”的谚语。

印度

印度是个古老又神奇的国度,印度人一直以来都把大象作为心目中的神灵,家里一般都供奉大象神,所以印度被称为“象之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古印度,当时的百姓们认为地球是被几头大象所背负的,这些大象又站在一只大海龟的背上,只要大象一动就会引起地震。

希腊

古希腊神话叙述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诸神体系,每一位神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非凡的特点,拥有着超越人类之上的能力,并且掌管不同的领域。。其中能力出众的海皇波塞冬作为大地的震撼者,司掌一切海洋、地震、海上风暴和所有海洋生物。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屈服于他,地震和海上风暴等也都听命于他。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的地位和无穷无尽的力量,足以可以支配全宇宙,被称为是大海的宙斯。地震也是他管辖的内容,什么时候发生地震,在哪地方地震等,都是由他来安排的。

北美洲

在北美洲,当地的原住民认为地球下面住着一只巨大的乌龟,它每天支撑着地球。乌龟大部分时间都是静静的趴着不动,每当它起身爬行的时候,大地就开始剧烈颤抖,地震也就随之发生了。

南美洲

在南美洲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世界是由一个巨人来支撑的,当他感到累了的时候,会活动一下身体放松一下,于是整个大地就会晃动,地震等灾难随之发生。

新西兰

传说在新西兰的地下住着一位女神叫“地母”,她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是众神之母,是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她是混沌中诞生的第一位原始神,也是能创造生命的原始自然力之一。每当地母发怒的时候便会挥动手脚,暴跳如雷,造成大地剧烈震荡,于是便发生了地震。新西兰的毛利族认为火山和地震之神罗奥摩柯在母亲低头喂奶时不小心被压入地下,此后他不断地咆哮,并且喷出火焰,也就造成了火山喷发。

二、 古人预测地震的智慧

地震具有突发性,能瞬间就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破坏,而地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人们无法预知,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在找不到科学答案的远古时代,地震发生的成因一直成为不解之谜。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对这一自然现象的研究,并在地震预测方面创造了非常独特的方法。根据天象变化、星系运转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猜想地震和某种特定天象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主流的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

中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纪年》,记录了夏朝末期的地震情景,该次地震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9世纪,距今约三千八百多年,这是中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地震纪录。古人也早就意识到,凡是奇怪之天象,山川所发出之非比寻常之气和声息,动植物的异象等等,都有精密准确的观察和结果。

历史上常用的地震预测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观星测震,即根据天空中的星象观测地震,中国古书中记录的观星测震经验有近百条。第二种是观地测震,观地测震晚于观星测震,主要开始于明朝。观地测震主要依据地面上下的宏观异常或是贴近地面的宏观异常预测地震。

观星测震

我国古书中记录的观星测震经验有近百条,可见中国古代地震观测已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

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中记载:“维星绝、枢星散,地其动”、“钩星(水星)在四心间,地其动”;

西汉董仲舒《灾异占》中记载:“日黄无光,天下主失德、名山崩、地动”;

东汉《春秋灾异》中记载:“辰星(水星)与填星(土星)合虚中,齐国地动”、“岁星(木星)入亢,或东或西,去亢一尺若三尺,地大动”;

元朝《宋史•天文志》记载:“天纪九星,散绝则地震山崩”、“土星入昂中,地动、水溢、宗庙坏”等。

观星测震主要依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方向、运动速度、所处位置、亮度、颜色,以及慧星、流星、月晕、日色等现象。这些现象与地震的关系盛行了千余年,至今仍有研究者在探索。

观地测震

观地测震晚于观星测震,主要开始于明朝。1624年4月17日河北滦县发生6级地震,波及北京。宫殿动摇有声,缸水震荡腾波。正在京城的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民为解答朝廷大臣们的询问编写了地震普及读物《地震解》,列举了如水象异常、光象异常、气象异常等6种征兆,这些征兆贴近百姓生活,不再像日月星辰等那么高远飘渺、神秘莫测,因此颇受大众欢迎。与此同时,古代百姓凭借生活经验,也逐渐摸索出一套颇为实用的地震预测方法。例如清代《银川小志》里记载:“宁夏地震,每岁小动,民习以为常,大约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长,群犬狂吠,即防此患。至春秋多雨,冬时未有不震者。”清朝《虞乡县志》也记载:“乙亥八月六日阴雨,连绵四旬,盆倾而注,过重阳微晴,十三日大霁。乡老有识者谓,霪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

观地测震主要依据地面上下的宏观异常或是贴近地面的宏观异常来预测地震。这种宏观异常就是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它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例如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三、 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的诞生

在我国东汉时期,地震频繁发生,给百姓带来了许多灾难和痛苦。汉安帝听说在南阳郡西鄂县有位叫张衡的人,善于器械方面的巧思,尤其擅长天文历算方面的学问,便命公车令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专门研究天文、气象、历法等科学。张衡不负众望,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制造出天文仪器浑天仪,并将研究成果详细著述,完成《灵宪》、《算罔论》等著作。在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他在总结劳动人民智慧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记录地震的仪器。在公元13世纪,古波斯才有类似仪器在马拉哈天文台出现;而欧洲最早的地震仪也是在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1700多年以后才出现的。

候风地动仪

地动仪整体形状像一个大酒樽,圆径有8尺,全部用青铜铸成。顶上有凸起的盖子,表面刻有各种篆文、山、龟、鸟兽等花纹。地动仪周围镶着8条龙,龙头分别朝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每个龙嘴里都衔着一枚铜球,龙头的下方都蹲着一只铜铸的蟾蜍,蟾蜍张开嘴巴对准龙嘴。如果哪个方向发生地震,便可触及内部精密的机关,哪个方向龙嘴里的铜球就会滚出来,落到下面的蟾蜍嘴里,发出激扬的响声。看守地动仪的人听到声音便会检查地动仪,观察哪个方向龙嘴的铜球吐落了,从而判断发生地震的方向和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以记录准确的地震信息;同时也可以沿地震的方向,寻找受灾地区,开展救灾工作。

地动仪制成后并没有被大家信服,直到公元138年3月1日(汉永和三年二月三日),地动仪朝向西北方向的钢球突然落了下来,掉进仪器下面的蟾蜍口里,发出清脆的声音。可是洛阳居民谁也没有感觉到地震,大家纷纷否定这个仪器的价值。但是过了几天,驿使报告说在陇西一带发生了地震,陇西正好在洛阳的西北方向,正是铜球掉落的方向,证明了地动仪的神奇作用,从此以后,朝廷命令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地震发生的方位。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地震仪是后人根据记载所复制。

链接:《后汉书•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人也。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十一、封面

5adecd47dec14.jpg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06008731号 版权所有: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影路316号 邮编:710054
电话:029-85506506 E-mail:ec_data@126.com